5288
浏览株洲高新区隶属湖南省株洲市,成立于1992年5月,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,天元区建区于1997年8月,两区于2000年底进行职能归并、效能整合,实行统一领导体制、统一财政体制、统一机构设置、统一人事管理。
株洲高新区、天元区位于株洲市河西地区。东隔湘江与株洲市河东地区为界,南与渌口区古岳峰镇及堂市乡相邻,西与湘潭县接壤。天元区辖四个街道、三个镇:嵩山路街道、泰山路街道、栗雨街道、马家河街道、群丰镇、雷打石镇、三门镇。截至2022年,天元区常住人口48.2万人,户籍人口32.2万人。总面积327.6平方公里。
天元区是株洲市政治中心,株洲市政府、株洲市委、天元区政府、株洲军分区驻地、株洲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位于此,使天元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现代化新城区。天元区境内著名景点有湘江风光带、神农城、株洲国际赛车场、栗雨休闲谷、古桑洲等。
2023年,高新区跻身“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”第48位、“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”第81位,在全市二季度打造“三个高地”工作竞赛中获全能奖冠军。
经济总量稳步增长。2023年1-6月,高新区营业收入1374亿元,增长7.35%;工业总产值1318亿元,增长6.88%;技工贸总收入1367亿元,增长7.28%。天元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.7%、10.8%,均位居全市第一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.9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.1%;完成地方税收19.86亿元,增长14.57%,地方税收占比84.19%,制造业税收收入首次超过房地产业,成为财税增收“主引擎”。
创新动能持续增强。聚焦高精尖,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3家、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6家,均位居全市第一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推进科技成果转化,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园开园,中国科技开发院株洲基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,15兆瓦级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等5项技术入选全市十大技术攻关项目。引进清华大学树脂渗透陶瓷基齿科修复材料技术等16个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或平台,持续推进608所等“大厂大所”裂变。新增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、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。
发展活力日益凸显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,连续2年获评全省营商环境先进园区,在全省高新区创新发展绩效评价中排名第2,在全省“五好”园区创建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。新增市场主体3472家(其中净增企业981家、新增“个转企”408家),新增“四上”企业45家,“个转企”和“四上”企业增量均位居全市第一。提出“共建现代产业体系,共享一流产业生态”理念,汇聚千家企业,召开株洲高新区企业大会,让企业唱主角,全面推出生产性服务体系。开展企业“连心桥”等系列圈层活动,打造产业生态链。
高新区改革持续推进。围绕产业发展、投资促进、科技创新等8项主业改革,加快向“泛投资机构”转变,着力构建良好产业生态。持续推动机制完善和政策优化,产业扶持政策、人才配套政策、招商引资机制、金融服务体系等更加科学、精准、高效。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需求,企业服务平台上线13大板块、180个项目,完善项目服务和招商平台,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再升级、更贴心。全省首家工业软件园即天元工业软件园开园,7家企业签约入驻,天元云平台首个项目实现签约。作为全省唯一产业园区代表,在“智赋万企”行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会上作典型发言。入选全省首批货权类动产质押融资试点园区,新增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.61亿元,同比实现翻番。探索“孵化+路演+基金”模式,举办投融资鹊桥会·菁帆路演系列活动,打造全市项目路演中心。强化人才服务主旨,出台人才精准服务8条政策,开展人才科创交流等活动,升级人才专享服务,打造人才小区,增强人才的获得感、尊享感。
民生事业稳步发展。“天元教育”品牌越擦越亮,新建中小学校1所、幼儿园4所,获评全省疏堵结合防溺水试点县市区、全市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示范区。“健康天元”品牌越做越强,启动泰山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,新设托育服务机构12家,获评全省健康县区,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无偿献血先进区,连续6年公卫考核城区排名第一。“幸福天元”品牌越来越响,打造“幸福文体学院”,举办“制造名城闹元宵”“群众文化嘉年华”等系列活动,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。秉持“让株洲人民快乐,让‘制造名城’出圈”的初心,探索性举办株洲“厂BA”,传承厂矿文化基因,标定城市新IP。
城市更新有序实施。投资1800万元,将21个老旧小区纳入改造计划,目前11个项目进场施工。受理申报加装电梯项目64台,已联合审批25台、竣工验收28台,群众生活更加便利。推进智慧绿色能源互联网、石峰大桥西匝道建设,改造黄河北路-明日路交叉口等6个城市交通堵点,完成滨江休闲广场等一批市政设施维修改造,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体系,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,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全域创建,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。践行海绵城市理念,完成东塘水环境综合治理、胜利高排闸消力池重建、高台岭高排渠、武广微公园等项目建设,着力打造“会呼吸”的城市。
乡村建设稳步推进。以耕地保护“田长制”为抓手,积极开展“三湘护农”、春苗行动、耕地“非农化非粮化”整治等系列专项行动,牢牢守住10.14万亩耕地红线。创建双季稻示范片6个、旱粮示范片2个,筑牢粮食安全底线。推进农业发展7大体系建设,制定农技、农机、冷链物流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4个体系相关扶持政策。深入推进农村道路养护体制改革,启动4条农村道路提质改造工作。多措并举推动三门镇、雷打石镇农村建房改革试点,认真做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