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11
浏览湘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前身为湘阴县工业园区,创办于2003年,2006年获批省级工业园,2016年跻身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,园区规划面积10.9平方公里,是湘江新区湘阴片区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。在2022年度省“五好”园区创建综合考核中,湘阴高新区位居洞庭湖片区第1、全省第16位(含国家和省级园区),较上年54位提升38位,获评2022年度省市“五好”园区创建先进园区。
高新产业集聚区。湘阴高新区自觉扛牢湖南“强省会”战略和岳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使命任务,“承势”湘江新区湘阴片区开发重大历史机遇,扎实推进“五好”园区创建,目前入驻企业241家,其中工业企业213家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2家、高新技术企业63家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1家,高新技术产业、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达70%、97%,高质量发展位居湖南省级园区前列。
创新开放引领区。围绕落实湖南“三高四新”战略,扎实推进“一园一城一港”建设,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(新能源)特色产业园于2021年3月落户高新区,中联新材、鑫政新能源等一批行业龙头竞相入驻,智能机电装备、航天通用设备、激光设备、不锈钢芯板装备、智能医疗装备等先进装备产业蓬勃发展。特别是湘江新区金龙先导区首开区项目建设提速,湘江智造中心和标准厂房正在抢抓建设,规划展示馆1月底实现封顶,酒店公寓、总部办公楼、研发楼加快建设预计6月底可全面封顶,酒店、商业、产业招商同步推进。天鹅山大学科创城开发建设已具雏形,湘杏学院建成开学,湘阴成为全省唯一拥有本科大学的创新型县城。湖南中盛交通高科技研究院、天童环保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纷纷入驻,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(湘阴)中心挂牌成立。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落子湘阴,虞公港项目上升为省级战略部署,列入全省“十大基础设施项目”,湘阴正迈入通江达海港口城市行列、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港口城市。
深化改革先行区。以“园区机构简约化、团队专业化、规则市场化、运行高效化”推进园区机制体制改革,精简整合内设部门2个,稳妥分流富余人员46人,财政、资规、应急、环保、税务、人社等6部门派驻园区服务窗口前移、高效运行,实现人员调精、结构调优、机制调顺、状态调足的改革预期。
营商环境示范区。聚焦“省时省力、舒心暖心”,依托“园区事园区办”绿色专窗,突出面上“流程再造”,推行线上“专班+专窗”,加力点上“拿地即开工”,审批时限压减三分之二,企业手续办理从“最多跑一次”向“一次都不跑”升级,“洽谈即供地、供地即建设、建成即投产”成为湘阴产业项目建设常态,园区营商环境现场测评获满分评价。
一是地理区位优越。南接长沙,北滨洞庭,湘资过境,沅澧入怀,四水交汇,居长岳益三市五县中心,具有靠岳邻长、滨湖通江、多元交汇的独特区位优势,省会卫星城名副其实。
二是立体交通畅达。芙蓉大道、岳望高速、雷锋北大道纵贯南北,G536、S508、平益高速横跨东西,虞公港、樟树港湘江大桥启动建设。岳望高速金龙互通正式立项,芙蓉大道北延工程、进港公路启动前期工作,虞公港铁路专用线前期基本完成,长岳城际轻轨、地铁1号线北延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加速推进,“五纵三横三轨一港”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构建,与省会长沙实现半小时通勤,水公铁空多式联运实现货畅其流。
三是战略机遇叠加。是长株潭融入长江经济带的“第一站”、长岳协同发展的“桥头堡”、湖南“强省会”战略的最佳辐射点,同时接受长江经济带、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、湘江新区、长株潭都市圈等多重国家战略覆盖。2020年10月,省委、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,布局建设湘江新区湘阴新片区,14平方公里纳入核心区。2021年3月,省政府批准在湘阴高新区设立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(新能源)特色产业园,是全省首个、也是目前唯一一个,以新能源为发展方向的省级特色园区。特别是省委、省政府批准在湘阴设立第二个省级园区—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,并作为长株潭都市圈四大重点开发片区之一,先进制造业将重点集聚金龙片区、虞公港片区,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必然成为湘阴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引擎。
四是创新引领示范。湘阴是国家首批创新型县、全国知识产权建设强县、湖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,同时接纳“三区两山两中心”辐射,与18所高校院所合作联盟,设立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(湘阴)中心等2个技术转移中心,成立省级以上的9家研发机构和22个科创平台,“双创”孵化场所10万平方米。金为新材料获评全省8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之一,100多位院士及知名专家组建了全省首个县级“双创智库”。